原力支付实现旅游业优惠券营销
1. 旅游交通预订总体增长趋势放缓,移动端增长趋势强劲。
在线旅行平台的流量集中,有效解决了航空酒店的预订痛点,同时带动了整个供应链和消费链的升级,行业洗牌持续进行中,产业上下游不断重塑,将旅游行业从信息化向互联网化的方向推进。
2. 度假出行逐渐走热,细分市场带动消费升级。
一方面,主打境外的当地玩乐、主打境内的自驾游和周末游,在整个度假旅游市场表现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共享经济被逐渐撬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不但带来了人与人的关系重塑,也让“智慧旅游”变成可预见的未来之一。
利用出行场景的周期性,增强消费转化
APP 的平均打开间隔和日启动次数可以看出其使用场景和用户特性。阅读、新闻类 APP,它属于内容消费,有吸引人的内容就可以带动 APP 的打开率,譬如前段时间宝宝离婚事件,相信带动了一大批资讯类 APP 的用户活跃;Wechat、淘宝类 APP 属于碎片时间的利用,打开时间和启动次数的分布较分散;旅行出行类 APP 属于周期启动,用户的访问量也会随其业务不同而呈现周期性的波动。
举个典型的例子,如果对携程和驴妈妈这两个综合类旅游出行平台做下某年春节前后用户访问量分析,我们会发现,携程的大量用户访问时期是在 1 月 20 号前后,而驴妈妈的大波用户涌入是在 2 月 15 号前后。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数据分布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携程的业务主要在机票酒店的预订,1 月 20 恰逢春运前后,用户们都急着返家,因此交通出行的预订需求骤增;驴妈妈的重心在旅游,2 月 15 是春节放假的最后几天,与家人度假旅游的好时机,带动了用户们对度假产品的需求。
如果更好地利用场景的周期性,从支付系统层面增进用户的转化?
1)支持第三方支付账号登录
绑定第三方支付账号是最直接促进用户付款的方式,因为该做的身份验证,第三方支付渠道已经在用户申请支付额度的时候都完成了。
2)绑定渠道,争取渠道用户流量
与渠道绑定做宣传,不仅能为支付渠道本身带来交易流水,还能获得支付渠道的营销支持,以及渠道用户的流量。去哪儿 APP 就是个很经典的例子,它不仅和各种信用卡机构、支付渠道展开联合营销,同时也会通过一些促销手段,增进用户的二次转化。
对于一些卡友来说,此类合作还能让他们获得额外的积分或者直接的金额减免,因此他们也愿意去口口相传这些优惠活动,扩大平台的周期性影响力。
原力支付 和招行一网通的合作,也是为在线旅游平台争取了此类合作优惠,免去了平台与此类机构的谈判流程,平台不仅能够获得招行的营销补贴,还能对招行一网通庞大的用户群体形成转化。
利用互联网优势,打造消费体验生态链
旅游本身就是线下行为,为什么互联网可以有优势?所谓的优势又在哪里?
其实,自从 2012 年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以来,中国在线旅游移动端市场规模就在不断扩大。2014 年市场规模达到 1247.3 亿元人民币,2015 年后增速放缓,2017 年预计达到 3810.6 亿元人民币;而移动端占比在 2015 年已然超过 PC,预计 2017 年会达到 76.5 %。
我们可以看下消费者的传统决策流程与现在的决策流程对比:
传统旅游业的用户流程是这样的:关注 — 兴趣 — 欲望 — 记忆 — 购买,而线上旅游平台彻底改变了最后三个环节:关注 — 兴趣 — 搜索 — 行动 — 分享 ,用户的欲望转化为了线上搜索行为,并在线上完成消费行动甚至分享行为,进而又衍生出了三个后续环节,即品牌 — 口碑 — 回头客。因此,从用户特征出发,对数据链进行分析,从而提升消费转化,才能真正发挥线上优势,将消费体验做成一个生态闭环。
埋点、眼动实验、第三方平台的分析数据报告,这些都可以帮助线上平台分析用户的行为路径、关注流、用户属性等,都有助于用户特性的分析。一些关键数据点也是需要时刻关注的,之前和车享网 UED 总监陈抒老师聊到数据化设计思维,她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如果把整个平台比作一个大商场,那么平台的各个关键数据可以这么理解 ——
PV / UV :商场的客流量
停留时长 :商品种类是否丰富,布置是否吸引人,引流进来的客人质量如何
DV:访问深度,客人们到底逛了商场的几层
CTR:进入每个商铺的次数 / 客流量
重放率:就是商场的回头客
会打开在线旅游 APP 的用户,其实从一定程度上,都存在潜在消费意愿,那么这些用户的消费意愿如何激发并转化为真正的旅票呢?
1)优惠卡券前置,引导用户消费行为
我相信这对每一个做在线旅游平台的企业来说,这点都已是老生常谈。如果你稍微留意下手边的稍大一些的旅游 APP,会发现客流量进入 APP 会向三个位置引,搜索、首页、专题。因此,针对优惠促销信息这块,各大平台都会不遗余力的抢占这三个位置入口。
针对新用户、专题页、甚至特色景点,平台会通过优惠卡券的发放,一步步加深用户的访问深度,延长用户的停留时间,提高用户的消费转化率。
拿携程 APP 举例,新用户注册后就会自动“被发放”三张优惠券,分别是酒店、用车、门票。携程甚至还设立了“领券中心”,让用户按自己的需求主动领取优惠券,并通过每类优惠券的限量进度条能让用户产生满满的紧迫感,当“再不领就要错过了”的想法攥住这个用户的时候,相信他一定会点击领取按钮,并继续产生“再不用就要错过了”的想法,那么这个用户已经离下单不远了。
2)多个账户体系,满足多样人群
以前觉得游戏、直播类的 App 账户体系设定得已经非常巧妙了,但当开始研究旅游类 App 的账户体系时,感觉它们的设计更是考虑周到,当一个平台需要满足多方需求时,多个账户体系的建立一定是必然的结果。
我们再拿携程举例,携程本身是做电话客服中心、协助传统行业的商务人士订商旅酒店机票而起家的,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张,它的平台牵扯到 C 端消费者、B 端企业、B 端企业下的员工,以及入驻平台的供应商企业,大到机票供应商、酒店供应商、航空公司、酒店集团、旅游集团,小到经营民宿的个体户老板,因此携程的账户体系是复杂到了一定境界的。光在 C 端消费者处,就有五个账户体系,包括现金账户、返现账户、礼品卡账户、积分账户、优惠券账户。
以返现账户为例,用户通过完成带有“可返”字样的订单,使用消费券或返现类型的优惠券后将相应金额返还到返现账户。可用于转出至现金账户,转出至礼品卡账户(支持自动转换),提现至储蓄卡(5元-200元,收取5元手续费;200元以上无手续费),兑换手机话费(无手续费)。
3)加强支付环节体验设计
说了一堆系统设计,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支付环节上来,原因不言而喻,成单才能完成 KPI 啊。首先,我们要了解支付流程的大致步骤,基本上所有的支付流程都可以归为几下几步:提交订单 — 申请支付 — 支付操作 — 支付结果返回(成功或失败)。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列出支付环节的一些关键数据:
付款率:支付成功数 / 提交订单数
支付成功率:支付成功数 / 支付申请数
渠道质量:支付成功(失败)数 / 支付申请数
支付效率:支付平均消耗时长
用户需要运营,其实支付也是需要运营的。随时关注平台的这些支付运营数据,能帮助企业更好的了解他们认为的“目标客户”为什么没有付钱。
是支付渠道选择出了问题?还是路由系统出了问题?是内容引导出了问题?还是用户体验出了问题?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所有跟支付相关的问题,一定没有小问题,因此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可参考:App 接入支付功能,如何选择适合平台的支付渠道)
如果算进后台的话,甚至还有系统并发监测及预警线设定 ——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